策名网 > 取名字典 > 兀字的意思-兀字取名寓意

  • 兀字拼音
    兀字五行
  • 兀字部首
    兀字繁体
  • 兀字简体笔画 3
    兀字繁体笔画 3
    兀字康熙笔画 3
  • 兀字结构 上下结构
    兀字字性 偏男性
    兀字推荐度 69%
姓名学寓意:高而上平;高高突起。形容山秃。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英语 to cut off the feet

德语 glatzköpfig (Adj)​,kahl (Adj)​,nackt (Adj)​,nüchtern (Adj)​,aufragen (Adv)​,hervorragen (Adv)​,hochragen (Adv)​,Wu (Eig, Fam)

法语 haut plateau,(exclamation)​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1. (1) ——“兀秃” wūtu:同“乌涂” wūtu
  2. (2) 另见
常用词组
傲兀 摧兀 硉兀 荡兀
基本词义

〔形〕

  1.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2) 同本义 [towering and level]
  3.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4.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6. (4) 光秃(如毛发)的 [bald]
  7. 蜀山兀。——· 杜牧《阿房宫赋》
  8.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9. (6) 茫然无知 [utterly ignorant]
  10.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11.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12. (8) 不够稳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13. (9) 独立 [independent]
  14.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 吴从先《金小品传》
  15. (10) 昏沉 [dazed]。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基本词义

〔动〕

  1. 动摇,摇晃 [shake]
  2.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基本词义

〔副〕

  1.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still]。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2) 笔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基本词义

〔代〕

  1. (1) 这,那 [this;that]。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2) [名]∶姓
  3. (3) 另见

國語辭典

  1. 高耸特立。唐·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如断岸无棱角。」
  2. 光秃。如:「兀鹰」。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阿房出。」

  1. 尚、仍、还。《水浒传·第九一回》:「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
  2. 浑然无知的样子。《文选·陆机·文赋》:「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三:「醉后失天地,然就孤枕。」
  3. 不安的样子。如:「兀难安」。汉·傅毅〈舞赋〉:「动赴度,指顾应声。」

  1. 动摇、飘荡。《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传》:「未有弃亲即异,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宋·苏轼〈好事近·湖上雨晴时〉词:「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

  1. 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如:「兀那」、「兀谁」。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 兀·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1

  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2. 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3.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4. 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5.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6. 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7. 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說文解字

【卷八】【儿】

《說文解字》

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永兵切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五忽切

《說文解字注》

(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讀若夐。夐今韵在四十四諍。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元之人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𧿁。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茂陵有兀桑里。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里者、葢周秦舊名。

字源字形

兀字字源

兀字取名男孩名字

与兀字同音的字

与兀字同部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