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名网 > 取名字典 > 夏字的意思-夏字取名寓意

  • 夏字拼音 xià
    夏字五行
  • 夏字部首
    夏字繁体
  • 夏字简体笔画 10
    夏字繁体笔画 10
    夏字康熙笔画 10
  • 夏字结构 上下结构
    夏字字性 偏女性
    夏字推荐度 93%
姓名学寓意:指四季中的夏季,也指朝代名,夏朝。还指中国。用作人名意指开朗、热情、美丽之义; 查询< >起名汉字搭配。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xià

  1. 一年的第二季:~季。~天。~令。~播。~熟。~粮。
  2. 中国朝代名:~代。~历。
  3. 指中国:华~。
  4. 姓。

英语 summer; great, grand, big

德语 Sommer (S)​,alter Name für China (S)​,Xia Dynastie"

法语 été (abrév.)​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xià

  1.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Chinese]
  3. ,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4. (3) 泛指中国 [China]
  5. 蛮夷猾。——《书·舜典》传:“夏, 华夏。”
  6.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7.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与诸夏同风。”
  8.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9.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10. (4) 朝代名 [the Xia Dynasty]
  11. (5)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12.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13.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14.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5.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16.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17. (6)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①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②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③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④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18. (7)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Bactria]
  19. 如:夏国;大夏
  20. (8) 通“厦”。大屋 [big house]
  21.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22.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23. (9)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summer]
  24.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25.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26. (10)

xià

  1. (1)[great]
  2. 夏,大也。——《尔雅》
  3.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4. [夏]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5. 而西, 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6.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7. (2) 华彩,即五色 [magnificent color]
  8. 秋染夏。——《周礼》
  9.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常用词组
半夏 边夏 赤夏 长夏 初夏 楚夏 大夏 东夏 度夏 祴夏 穾夏 方夏 构夏 膏夏 公夏 广夏 过夏 害夏 函夏 华夏 槐夏 季夏

國語辭典

xià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農曆指立夏至立秋的時期。一般而言氣溫較熱,若以北半球氣候而論,大概指從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間。如:「炎」、「盛」。
  2. 泛指中國。如:「華」。《書經·舜典》:「蠻夷猾。」
  3. 五彩的顏色。《周禮·天官·染人》:「秋染。」漢·鄭玄·注:「染者,染五色。」
  4. 高大的房屋。《楚辭·王襃·九懷·陶壅》:「息陽城兮廣,衰色罔兮中怠。」通「廈」。
  5. 朝代名。參見「夏朝 」條。
  6. 姓。如漢代有夏牟。

xià

  1. 高大。《詩經·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

jiǎ

  1. 參見「夏楚 」條。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夊】 夏·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7

  1. 〔古文〕𡔰𠍺昰𡕾【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𠀤音暇。四時,二曰夏。【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2.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𠀤音下。中國曰華夏。【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詩·周頌】肆于時夏。
  3.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4. 又國名。【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晉史】赫連勃勃。【宋史】李元昊,𠀤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5. 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旣澤。
  6. 又大夏,禹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7. 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8. 又大俎曰夏。【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9. 又五色曰夏。【書·禹貢】羽畎夏翟。【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周禮·春官·𣑱人之職】秋𣑱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10.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衞地。【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
  11. 又陽夏,在開封。【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12. 又木名。【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夏,榎也。楚,荆也。【詩·大雅】不長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13. 又,胡可切,音荷。【𨻰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14. 又叶創舉切,音楚。【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
  15. 又叶胡故切,音互。【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說文解字

【卷五】【夊】

《說文解字》

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永兵切

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𠍺,古文夏。胡雅切

《說文解字注》

(夏)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爲大也。从夊,从頁,从臼。臼,㒳手。夊,㒳足也。胡雅切。古音在五部。

(𠍺)古文夏。

字源字形

暂无字源信息

夏字取名男孩名字

与夏字同音的字

与夏字同部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