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èn
部首:
五行:
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笔画:5
康熙笔画:10
字性:偏男性
推荐度:83%
本义の寓意:古代计量单位。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rèn

  1.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2. 测量深度。
  3. 古同“”,坚韧。

英语 ancient unit of measure (8 feet); 'fathom'

德语 altes Längenmaß von 7 - 8 chin. Fuß

法语 ren (mesur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rèn

  1. (1) (形声。从人,刃声。本义: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2. (2) 同本义 [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
  3. 仞,伸臂一寻八尺也。——《说文》
  4. (3) 按,诸说不一
  5. 筑宫仞有三尺。——《礼记·祭义》
  6. 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考工记·匠人》
  7.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8. 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9. 夫子之墙数仞。——《论语·子张》
  10. (4) 春秋时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东 [Ren village]
  11. 子越石溪子贝以伐 。——《左传》
  12. (5) 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 [same as“刃”]
  13. 仞,通作刃。——《正字通》

rèn

  1. (1) 测量深度 [fathom]
  2. 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左传》
  3. (2) “认”的古字。
  4. (3) 承认 [admit]
  5. 公理者,犹云众所同仞之界域。——章炳麟《四惑论》
  6. (4)“认”。辨认 [recognize]。如:仞识论(认识论)
  7. (5) 认为,当作 [regard as]
  8. 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败。——《淮南子·人间》
  9. 通州五代所置,向无郡名,政和末,始赐名 静海,史家遂误仞改州为郡矣。—— ·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10. (6)“忍” [tolerate]
  11. 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墨子》

rèn

  1. (1)“韧”。柔软而坚固 [pliable but strong]
  2. 巩用黄牛之革。——《易·革》三国· 王弼注:“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
  3. (2)“牣”。满,充满 [full]
  4. 虚宫馆而勿仞。——司马相如《上林赋》
  5. 充仞其中者。——司马相如《子虚赋》
  6. (3) 又如:仞积(堆满)
常用词组
百仞 步仞 充仞

國語辭典

rèn

  1. 量词。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一说七尺为一《说文解字·人部》:「,伸臂一寻,八尺。」《书经·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

rèn

  1. 测量深度。《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沟洫。」晋·杜预·注:「度深曰。」
  2. 辨认。《淮南子·人间》:「非其事者勿也,非其名者勿就也。」通「认」。
  3. 填塞、充满。《史记·卷三·殷本纪》:「益收狗马奇物,充宫室。」通「牣」。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 仞·康熙筆画:5 ·部外筆画:3

  1.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振切,音刃。【孔安國曰】八尺曰仞。【禮·祭義】築宮仞有三尺。【前漢·賈誼傳】鳳凰翔於千仞。
  2. 又度深曰仞。【左傳·昭三十二年】仞溝洫。
  3. 又與認通。【列子·天瑞篇】天地萬物不相離,仞而有之,皆惑也。【註】仞卽認。【淮南子·人閒訓】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敗。
  4. 又與牣通。滿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
  5. 又地名。【左傳·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仞以伐庸。【註】仞入庸道。 一作軔。【孟子】掘井九軔。 【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爲仞,中人之身,長八尺,兩臂尋之,亦八尺,兩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長以尋,度地以步。《小爾雅》四尺曰仞,王肅从之。包咸鄭𤣥謂七尺曰仞。《書》爲山九仞。《釋文》仞,七尺也。《應劭·漢書註》:五尺六寸曰仞。顏師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尋也。顏說與孔安國同,顏以八尺爲仞是也。《說文》以仞爲申臂一尋,非。一尋止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減二分,應劭之說據漢尺也。《莊子·庚桑楚》步仞之丘註:七尺曰仞,亦非。

《说文解字》

【卷八】【人】

《說文解字》

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永兵切

伸臂一尋,八尺。从人刃聲。而震切

《說文解字注》

(仞)伸臂一尋八尺。按此解疑非許之舊。恐後人改竄爲之。尺部下云。周制寸尺咫尋常仭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法。假令尋仭同物。許不當㒳舉之矣。諸家之說仭也。王肅、趙岐、王逸、曹操、李筌、顏師古、房玄齡、鮑彪諸人並曰八尺。而鄭周禮儀禮注、包咸論語注、高誘注呂氏春秋、王逸注大招招䰟、李謐明堂制度論、郭璞注司馬相如賦用司馬彪之說、陸德明莊子釋文則皆謂七尺。淮南子原道訓注八尺。而覽冥訓注則云七尺。百仭者七百尺。證以呂氏春秋注則原道注可疑。近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有說曰。言七尺者是也。楊雄方言云。度廣曰尋。杜預左傳仭溝洫注。度深曰仭。二書皆言人伸㒳手以度物之名。而尋爲八尺、仭必七尺者、何也。同一伸手度物。而廣深用之。其勢自不得不異。人長八尺。伸㒳手亦八尺。用以度廣。其勢全伸而不屈。而用之以度深。則必上下其左右手而側其身焉。身側則胸與所度之物不能相摩。於是㒳手不能全伸而成弧之形。弧而求其弦以爲仭必不能八尺。故七尺曰仭。亦其勢然也。說文測下云。深所至也。玉篇云。度深曰測。測之爲言側也。余說與之合矣。玉裁謂。程說甚精。仭說可定矣。考工記。廣二尋、深二仭謂之澮。倘其度同八尺。何不皆曰二尋。如上文廣二尺、深二尺之例也。許書於尺下旣尋仭兼舉。尋者、八尺也。見寸部。則仭下必當云七尺。今本乃淺人所竄易耳。程氏又曰。小爾雅云四尺。應邵云五尺六寸。此其繆易見也。从人。刄聲。而震切。十二部。或借爲牣滿字。孟子。掘井九軔。借軔爲之。

字源字形

仞字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