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ào
部首:
五行:
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笔画:13
康熙笔画:10
字性:偏男性
推荐度:68%
本义の寓意:鲍鱼。在姓名中无实际意义。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ào

  1. 〔~鱼〕❶咸鱼,如“如入~~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❷鳆鱼的俗称。
  2. 姓。

英语 abalone; dried fish; surname

德语 Bao (Eig, Fam)​,Seeohr, Ohrschnecke (Eig, Bio)

法语 ormeau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bào

  1. (1) 盐腌的鱼 [salted fish]
  2.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六本》
  3. (2) 又如:鲍舍(存放鲍鱼的房舍);鲍室(存放鲍鱼的房室);鲍肆(鲍鱼之肆。卖盐渍鱼的商店。比喻小人聚居之所)
  4. (3) 鲍鱼,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 [abalone]。腹足纲软体动物,海味珍品,贝壳入药
  5. (4) 腹足纲前鳃亚纲鲍科鲍属海产贝类 [ear shell]
  6. (5) 古代鞣制皮革的工人 [tanner]。如:鲍人(主管治皮革之官。又用以称治皮革的工匠)
  7. (6)
常用词组
鲍羹 鲍姑 鲍嘉 鲍老 鲍酪 鲍林 鲍螺 鲍气 鲍人 鲍舍 鲍室 鲍叔 鲍肆 鲍谢 鲍鱼 鲍庾 鲍方 鲍照 二鲍 腐鲍 管鲍 江鲍

國語辭典

bào

  1. 盐腌的咸鱼,味腥臭。《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鲐𫚖千斤,鲰千石,千钧。」
  2.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肉质鲜美,可食。贝壳椭圆形,可入药。也称为「鳆鱼」、「石决明」。
  3.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鲍叔牙,南朝宋有鲍照。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鲍”字头,请参考“鮑”字。)

【亥集中】【魚】 鮑·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5

  1. 【唐韻】薄巧切【集韻】【韻會】【正韻】部巧切,𠀤音抱。【說文】饐魚也。【玉篇】漬魚也。今謂裛魚。【釋名】鮑魚,鮑,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急就篇註】鮑亦海魚,加之以鹽,而不乾者也。【周禮·天官·籩人】膴,鮑魚,鱐。【註】鮑者,於楅室中糗乾之,出於江淮也。【史記·貨殖傳】鮑千鈞。【註】鮑,膊魚也。謂破開中,頭尾不相離爲鮑,謂之膊關者也。【周語】鮑魚不登俎豆。【家語】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2. 又姓。【左傳·莊十四年註】鮑叔牙,小白之傅。【齊語】鮑叔牙,齊大夫姒姓之後。
  3. 又與鞄同。【周禮·冬官考工記】攻皮之工,函,鮑。【註】鮑,或書爲鞄。蒼頡篇有鞄𠤦。
  4. 又【集韻】披交切,音拋。魚名。
  5. 又【集韻】班交切,音包。人名。楚有申鮑胥。通作包。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未收录“鲍”字头,请参考“鮑”字。)

【卷十一】【魚】

《說文解字》

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永兵切

饐魚也。从魚包聲。薄巧切

《說文解字注》

(鮑)饐魚也。饐、飯傷溼也。故鹽魚溼者爲饐魚。周禮籩人有鮑。注云。鮑者、於𤐧室中𤐧乾之。出於江淮。師古注漢書曰。鮑、今之䱒魚也。鄭以爲於煏室乾之。非也。秦始皇載鮑亂臭、則是䱒魚耳。而煏室乾者、本不臭也。䱒於業反。按玉篇作裛魚。皆當作浥耳。浥、溼也。釋名曰。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从魚。包聲。薄巧切。古音在三部。

字源字形

鲍字字源

宝宝起名

九大维度起名

姓名打分

综合测评

大师起名

国学专家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