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ū
部首:
五行:
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笔画:10
康熙笔画:10
字性:偏男性
推荐度:85%
本义の寓意:众,许多。以德取众,可助人生之大幸。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ū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英语 various, all, these; surname

德语 viele, verschiedene ,Zhu (Eig, Fam)​,alle

法语 tous,différent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zhū

  1.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2.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3.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4.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5. (2) 又如:诸问(问辩)

zhū

  1. (1) 众;各 [all;various]
  2. 诸郡县苦吏。——《史记·陈涉世家》
  3.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5. (2)
  6. 诸将皆失色。
  7.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 沈括《梦溪笔谈》
  8.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9.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 梁启超《谭嗣同传》
  10. 率诸少年。——·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1.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12. zhū
  13. 〈代〉
  14.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15.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6.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17.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18.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19.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20. 无效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21. zhū
  22. 〈助〉
  2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24.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25. zhū
  26. 〈名〉
  27. (1) 干果 [dried fruit]
  28.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9.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30. 。——《春秋》
  31. (3) 姓。如:诸葛(复姓)
  32. zhū
  33. <代词兼介词>
  34. (1) “之于”的合音
  35.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36.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37.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8.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9. (2)
  40. 谋诸篆工。
  41. (3)
  42. 匣而埋诸土。
  43. (4)
  44. 献诸朝。
  45.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46. 归而形诸梦。——· 袁枚《黄生借书说》
  47. (5) “之乎”的合音
  48.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49. 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50. 子闻诸?——《左传》
  51. zhū
  52. 〈介〉
  53. 相当于“于”
  54.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zhū

  1. (1) 众;各 [all;various]
  2. 诸郡县苦吏。——《史记·陈涉世家》
  3.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5. (2)
  6. 诸将皆失色。
  7.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 沈括《梦溪笔谈》
  8.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9.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 梁启超《谭嗣同传》
  10. 率诸少年。——·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1.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12. zhū
  13. 〈代〉
  14.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15.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6.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17.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18.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19.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20. 无效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21. zhū
  22. 〈助〉
  2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24.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25. zhū
  26. 〈名〉
  27. (1) 干果 [dried fruit]
  28.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9.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30. 。——《春秋》
  31. (3) 姓。如:诸葛(复姓)
  32. zhū
  33. <代词兼介词>
  34. (1) “之于”的合音
  35.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36.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37.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8.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9. (2)
  40. 谋诸篆工。
  41. (3)
  42. 匣而埋诸土。
  43. (4)
  44. 献诸朝。
  45.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46. 归而形诸梦。——· 袁枚《黄生借书说》
  47. (5) “之乎”的合音
  48.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49. 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50. 子闻诸?——《左传》
  51. zhū
  52. 〈介〉
  53. 相当于“于”
  54.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zhū

  1.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2.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3.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4.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5.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6.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7. 无效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8. zhū
  9. 〈助〉
  10.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11.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12. zhū
  13. 〈名〉
  14. (1) 干果 [dried fruit]
  15.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16.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17. 。——《春秋》
  18. (3) 姓。如:诸葛(复姓)
  19. zhū
  20. <代词兼介词>
  21. (1) “之于”的合音
  22.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23.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24.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5.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6. (2)
  27. 谋诸篆工。
  28. (3)
  29. 匣而埋诸土。
  30. (4)
  31. 献诸朝。
  32.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33. 归而形诸梦。——· 袁枚《黄生借书说》
  34. (5) “之乎”的合音
  35.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36. 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37. 子闻诸?——《左传》
  38. zhū
  39. 〈介〉
  40. 相当于“于”
  41.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zhū

  1.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2.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3. zhū
  4. 〈名〉
  5. (1) 干果 [dried fruit]
  6.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7.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8. 。——《春秋》
  9. (3) 姓。如:诸葛(复姓)
  10. zhū
  11. <代词兼介词>
  12. (1) “之于”的合音
  13.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14.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15.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6.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17. (2)
  18. 谋诸篆工。
  19. (3)
  20. 匣而埋诸土。
  21. (4)
  22. 献诸朝。
  23.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24. 归而形诸梦。——· 袁枚《黄生借书说》
  25. (5) “之乎”的合音
  26.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27. 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28. 子闻诸?——《左传》
  29. zhū
  30. 〈介〉
  31. 相当于“于”
  32.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zhū

  1. (1) 干果 [dried fruit]
  2.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3.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4. 。——《春秋》
  5. (3) 姓。如:诸葛(复姓)
  6. zhū
  7. <代词兼介词>
  8. (1) “之于”的合音
  9.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10.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11.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2.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13. (2)
  14. 谋诸篆工。
  15. (3)
  16. 匣而埋诸土。
  17. (4)
  18. 献诸朝。
  19.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20. 归而形诸梦。——· 袁枚《黄生借书说》
  21. (5) “之乎”的合音
  22.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23. 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24. 子闻诸?——《左传》
  25. zhū
  26. 〈介〉
  27. 相当于“于”
  28.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zhū

  1. 相当于“于”
  2.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zhū

  1. 相当于“于”
  2. 人资章甫适诸 。——《庄子·逍遥游》
常用词组
扁诸 礷诸 方诸 夫诸 付诸 或诸 忽诸 加诸 鉴诸

國語辭典

zhū

  1. 众多、各个。如:「事」、「诸子百家」、「善男子,善女人」。
  2. 所有、一切。《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以前妖恶禁锢者,一皆蠲除之,以明弃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纪》:「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

zhū

  1. 之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如:「付行动」。《论语·卫灵公》:「子张书绅。」

zhū

  1. 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助词。《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求善贾而沽?」

zhū

  1. 于。《礼记·祭义》:「是故君子合天道,春禘秋尝。」

zhū

  1. 他、之。《论语·学而》:「告往而知来者。」

zhū

  1. 姓。如明代有茂卿。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诸”字头,请参考“諸”字。)

【酉集上】【言】 諸·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1. 〔古文〕𢒕【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𠀤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2.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3. 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4. 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5. 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6. 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𨻰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7. 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8. 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9. 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10. 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11. 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𠛬人之地。
  12. 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13. 又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14.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15.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16. 又【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17. 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18. 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19. 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20. 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21. 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22. 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23. 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24. 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25. 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26. 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𠀤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27. 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𧨿,譌作諸。𧨿,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𧨿字註。
  28.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未收录“诸”字头,请参考“諸”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永兵切

辯也。从言者聲。章魚切

《說文解字注》

字源字形

诸字字源

宝宝起名

九大维度起名

姓名打分

综合测评

大师起名

国学专家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