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āo
部首:
五行:
结构:左右结构
简体笔画:12
康熙笔画:10
字性:偏男性
推荐度:42%
本义の寓意:用指甲挠,搔头。有歧义,慎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sāo

  1. 挠,用手指甲轻刮:~痒。~头。隔靴~痒。
  2. 古同“”,扰乱。

英语 to scratch

德语 durcheinander bringen, beunruhigen ,jucken (V)​,krabbeln (V)​,kratzen (V)​,scratchst (V)

法语 gratter,molester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sāo

  1. (1) (形声。从手,蚤声。本义:用指甲轻刮)
  2. (2) 同本义 [scratch]
  3. 搔,括也。——《说文》
  4. 而敬仰搔之。——《礼记·内则》。注:“摩也。”
  5. 足可搔而绝。——《汉书·枚乘传》。集注:“谓抓也。”
  6.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 (3) 又如:搔背(以指甲搔脊背);搔掐(以指甲抓刮);搔扪(爬搔抚摸);搔摸(呵痒);搔首(爬搔头部);搔耙(以指爪或他物抓刮爬梳)
  8. (4)“骚”。骚扰;骚乱 [annoy]
  9. 残贼天下,万民搔动。——《淮南子·兵略训》
  10. 吴起长兵攻取, 人搔动,相与泣 悼王。——《盐铁论·非鞅》
  11. 所在搔扰,更为烦苛。——《三国志·陆凯传》
  12. (5) 又如:搔动(骚动;扰乱);搔扰(动乱不安,扰乱);搔搔(忧虑的样子)
常用词组
把搔 隔搔

國語辭典

sāo

  1. 以指甲或器物轻轻抓括。如:「搔痒」、「爬」。唐·杜甫〈春望〉诗:「白头更短,浑欲不胜簪。」
  2. 扰乱、骚动。《淮南子·兵略》:「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动。」通「骚」。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 搔·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0

  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曹切,音騷。【說文】刮也。【增韻】手爬也。【詩·邶風】搔首踟躕。【禮·內則】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註】抑按搔摩也。【前漢·枚乗傳】十圍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絕。【註】搔,謂抓也。
  2. 又與騷通。【吳志·陸凱傳】所在搔擾,更爲煩苛。【集韻】或作𢸪。
  3. 又側絞切,音爪。手足甲也。與蚤同。【儀禮·士虞禮】沐浴櫛搔翦。通作爪。
  4. 又先到切,音譟。與𢮞同。攫搏也。互見前八畫增字。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永兵切

括也。从手蚤聲。穌遭切

《說文解字注》

(搔)𠜜也。𠜜各本作𢬸。今正。𢬸者、絜也。非其義。𠜜者、掊杷也。掊杷、正搔之訓也。內則。疾痛苛養。敬抑搔之。注曰。抑、按。搔、摩也。摩馬曰騷。其聲同也。又𤕫部疥、搔瘍也。瘍之需手搔者、謂之搔瘍。俗作瘙瘍。釋文、正義巳如此。从手。蚤聲。穌遭切。古音在三部。

字源字形

搔字字源

宝宝起名

九大维度起名

姓名打分

综合测评

大师起名

国学专家起名